过了不几日,杨庸签下了第一道州府文令。
岳飞领着这道文令,在袁州四门设下长案,征募乡勇。第一批征募计划是三百人,必须保证每一个应征入伍的都是二十岁左右的精壮汉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杨庸给袁州百姓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凡是家中有人应征的,便派钱三贯以作安家之资。凡是应征入伍的,除去安排食宿衣料之外,额外发给月俸一贯,一次性补给钱两贯。
杨庸的文令刚一发出,应征的人便排起了长队。以前乡勇应征假如厢军,地方财政并不十分给力支持,别说安家之资,便连入伍军士,每月也只有三五百文的俸钱可使。杨庸一出手就是大手笔,除掉一次性补给每人五贯钱了却后顾之忧,月俸一贯钱也可以在袁州买得两石米粮,合一百七十余斤,够一家五口吃一个月也还颇有盈余。
起初还有人不信官府会如此大方,直到见那真金白银时这才信服。大家口耳相传,不到一天便有七百多人应征。岳飞在郊外设了将台,对这七百人一一面试,确定他们不是家中独子的,不是身体残缺的,不是智力低下的,遴选一遍,七百人便成了四百多人。岳飞再舍不得扔下一个,便让人回报杨庸。杨庸听了细细一算,财政上暂时还支持地住,便让岳飞放手去干。
这一天花掉了一千四百多贯,杨庸却没有算完,第二天又让人去采买布料、皮革,给每人量身定做一套军甲,这一项差使又花去了六百贯。接着便是马匹、军帐、兵器、器械、旌旗,不一而足,不到一旬,杨庸便用掉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私房钱。茜儿算账算得心里都在流泪。期间杨庸也问胡令同要钱,听说是整备军阵,他却是十分吝啬,只从府库里拿出了一千贯钱钞。嘴里却说这钱本就是州府的,大人要用钱,又何必过问与他。
杨庸顺势拍了他一圈马屁,把胡令同哄得很是开心。再去问他要钱时,他却推说没有那么多现钱,只先后拿了一千五百贯。杨庸暗骂这是只老狐狸,但钱到手才是正理,无论多少他都不嫌少,而且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至少让他有了喘气的时间。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