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这些人还真是有钱!”
耶律大石曾经送了五十两赤金。赤金也就是纯金,成色颇高。一两赤金能换银五十两,五十两赤金能换银两千五百两,一两银换一贯钱,五十两赤金也就能换两千五百贯钱。杨庸曾经以为五十两赤金是个天大的数目,但今天才刚到这小小的袁州府来,他才知道耶律大石送的金根本不值一晒。
便连刘光世,也曾送给杨庸一千贯钱。大手大脚花了三五个月,还剩四五百贯。
越算杨庸越觉得耶律大石抠门,好歹也算是一方统帅,送给他这个“皇帝”的钱还不如一个地方土豪送得多。
杨庸想了想,问道:“茜儿,眼下我们有多少钱?”
茜儿拿出账目,罗列道:“去辽国前还剩钱四百二十贯,算上官家的嘉赏,目下我们有钱一千四百二十贯。银五百两,金五十两,赤金四十五两。金银等物多是朝廷的恩赏,加上这七千贯,公子眼下勉强算是腰缠万贯了。”
“这些钱都不是我的啊...”杨庸仰躺在了床上,腰缠万贯又怎么样,到时候招募乡勇,编练厢军,这钱花起来还不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样乱流,得想办法开源节流,搞钱啊。
其时王安石在熙宁年间推行的《保甲法》已经名存实亡,莫说是在袁州,就算是在京畿路,保甲法也几乎消亡,地方军队失去了保甲法的护持,厢军人丁稀少,军力根本无从谈起,由此,取保甲法而代之的便是唐朝以来的募兵制度。剿匪是首要大任,但又不能操之过急。狗急了也得跳墙,杨庸不想和前任一样当三五个月的通判被赶下台来。所以他细细地将整个情势思量一番之后,决定睡一觉起来再说。
翌日清晨,县衙来了两个押司,说是胡令同去了城外视察袁水的汛情,要他们两人带着杨庸去州府安顿。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