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写作’和‘民族情感’压制对方,现在又写了这么一部反应华人移民和唐人街的——
\n
这是否在刻意塑造‘爱国文人’的个人标签,以迎合读者的情绪换取对销量支持?”
\n
这个问题同样让顾琳头皮一麻,但是张潮却没有任何不悦的表示,只是淡淡地答道:“文学观念之争不是拳击擂台,所以‘压制’这个词并不准确,我更愿意将那个过程称之为——‘消弭分歧’。
\n
不过我可以确认的是,语言的选择背后是文化的话语权争夺。当黎翊云女士用英文书写被异化的中国形象时,我会选择用母语捍卫叙事的准确性。
\n
如果这被解读为‘爱国标签”,那我希望更多作家能拥有这种‘标签’——让汉语不再是被翻译阉割的附庸,而是承载本土经验的脊梁。”
\n
顾琳松了一口气,又可怜巴巴地望向师父,杨卫华只能又解释道:“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攻击性强’,但很明显是在张潮预设的框架里……”
\n
记者问答进行了短短的20分钟就结束了——再不结束,后面几百个读者可就要“造反”了。
\n
随着发布会环节一个个地展开,读者们的情绪一点点被调动起来,此刻他们已经无法控制住内心的期待,只想早点读到《原乡》了。
\n
签名售书环节正式开始!
\n
这些读者,包括几乎现场的所有记者,都事先交了29元,可以直接在工作人员手里领书——这是张潮的坚持,新书绝对不能送,只能卖;即使是自己的老师、朋友想要一本,他也会自己掏钱买了送人家。
\n
陆金波虽然有点不理解——毕竟组织这些全国各地的读者,给他们报销车票和一晚的住宿,还有给记者的车马费,加起来远远超过29元的书价——但还是照做了。
\n
前排的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让出了两条通道,同时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