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名声。
他只要胜利,也只能胜利。
旁人纷纷颔首,予以认可。
马周也道:“彼时颉利可汗愿意和谈,不过是大败之后拖延时间试图积蓄力量、图谋东山再起而已,那个时候若我大唐只顾信义,则是妇人之仁。”
唐俭阴着脸,不再言语。
事实上大家都清楚,这件事说起来看似李靖有错,且这许多年来每每面对唐俭之诘难、斥骂,李靖唾面自干、从不还口,其中不仅有对于“诚信”的“信念之争”,对于无视唐军性命的愤怒,还有几分对于功勋得失的怨怼。
当时颉利可汗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
结果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东突厥由此覆灭。
经此一役,李靖声名赫赫、功勋盖世,注定名标青史。
而唐俭则仓皇狼狈、险死逃生。
反之,若当时李靖未曾率军偷袭,则唐俭大概率与颉利可汗和谈成功,这份功勋、荣耀则必然属于唐俭,结果功亏一篑、险些身死……
心中岂能不愤懑、痛恨?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莒国公之言有理,任何事情都要名正言顺,更何况是封建天下此等大事?封建之前,当诏令水师、伐师灭国,占据海外各处富庶膏腴之地,并入版图。”
这话说得堂皇大气、傲气昭昭,但此时之大唐的确有着这样的底气。
刘洎则先看了李勣一眼,与之对视,随后谏言道:“既然将番邦之地纳入版图、封建天下,又何必拘泥于海外呢?譬如高句丽、突厥等国之故地,甚至于西域之地,皆可封之。”
御书房内随着刘洎此言,瞬间一静。
李勣心念电转,马上跟进:“当年太宗皇帝将诸王封建于华夏故地、周朝列国,故而朝野上下皆有‘隐患’之说。但若是使诸王封建于大唐周边,则势如藩篱、拱卫华夏,利大于弊。”
若只将封地放置于海外,则必然由水师主导此番征伐灭国,所有利益皆归于水师。
可若是陆地周边也放置于封国,自然由十六卫出征清缴其地,贞观勋臣能够直接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