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苏允捧着叔父的书信,泪水模糊了双眼,过往与苏轼相处的点点滴滴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浮现。
苏轼那豁达乐观的身影,以及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此刻都化作无尽的思念与愧疚。
苏迈在一旁看着苏允,心中亦是酸涩,轻声说道:“阿爹虽历经磨难,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每到一处,皆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垦荒种地,酿酒赋诗,倒也自得其乐。
只是心中一直牵挂着你,听闻你的消息后,便日夜赶写这些诗词和书信,盼着能早日送到你手中。”
苏允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缓缓展开那些诗词。
一首首饱含深情与豁达的词句映入眼帘,其中既有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也有对当下处境的淡然,更有对自己的鼓励与期许。
苏允逐字逐句地读着,仿佛能看到苏轼在岭南的月夜下,挥毫泼墨,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
许久,苏允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对苏迈说:“大兄,叔父的教诲,我定铭记于心。
如今我在延安府,虽举步维艰,但也闯出了一片天地。
苏学会与静塞军正蓬勃发展,我定不会辜负叔父的期望,要让这西北之地,成为真正的乐土。”
苏迈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欣慰:“阿爹也是这般期望。他常说,苏氏子孙,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担当,要为苍生谋福祉。如今你在延安府的作为,他若知晓,定会倍感欣慰。”
苏允将书信和诗词小心地收好,放入箱中。
随后,他拉着苏迈来到书房,将延安府的发展规划详细地说与苏迈听。
从农业的革新到工业的崛起,从教育的普及到军事的整备,每一项成就与计划都凝聚着苏允和众人的心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