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已具规模,如山西、河南等都有,可支撑高温煅烧的需求。
现在技术上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窑炉温度、另一个是粉碎工艺。
听工匠们介绍,这种煅烧工艺对于温度要求很高,现在的技术未必可以达到,须得寻找专门烧窑师傅才知道。
苏允派人寻了瓷窑师傅过来,瓷窑师傅描述了一下,苏允顿时皱起了眉头,根据师傅的描述,这温度或许还差得不少呢!
不过这个倒是没有关系,或许通过改进窑炉结构与通风系统,如增加烟囱高度、强制鼓风,或可达到目标温度。
其次是粉碎工艺,大宋已有水力石磨,可初步粉碎原料,但细度不足,需人工二次研磨。
不过这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苏允相信有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以及宋代的现有的技术结合,肯定是可以造出来水泥的,但关键要能够算得过来经济账。
不过苏允很快也就决定了:必须做!
这事情很难,但却是必须做的!
而且现在可以依托黄河治理这个大工程项目的情况下,有多达二三百万贯的资金可以用来研发生产水泥,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再想要让水泥诞生以及推广可就难了。
于是苏允开始让工部兵分两路,一路是让水师们带着人开始考察黄河,制定治理黄河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许多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有可能。
这是因为虽然之前也年年在维护黄河,但现在这种方式与之前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治河方案,因此所需的时间要多得多。
正好,苏允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水泥的研发。
水泥的研发乃是科学项目,不是一拍脑袋便可以的,不仅须得研发出来合适的水泥精准配比,还得研发出来均化工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