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隐性成本,比如说灾后赈济、减免赋税、移民安置等间接支出,可能超过直接工程费用。
不过还好,这些是朝廷支出的,跟工部没有关系,倒是不用去考虑这些问题。
水师们提出来这些方法,讨论过程之中,苏允倒是被启发,或者说萌生了几个想法。
一个是束水攻沙与蓄清刷黄理论的提出。
另一个则是混泥土筑堤的想法。
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上升,用束水攻沙以及蓄清刷黄的方式可以代替人工清淤。
这个理论的提出让水师们十分兴奋,立即进行理论上论证以及可能性实践。
而苏允则是召集工部的材料工匠来讨论混凝土的可行性。黄河之所以屡屡泛滥,一是淤泥淤积,其次则是河堤用泥土构筑,在受到河水长期冲刷之下根本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因此很容易溃堤。
若是用了束水冲沙以及蓄清刷黄的理论能够成功用于实践,再加上用水泥混凝土来营造河堤的话,说不定可以让黄患大大地减少,如此可以畜养起来大宋朝的一口元气。
不过跟工匠们讨论之后,发现困难亦是重重。
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又有经济上的。
在大宋里寻找水泥的原料是不难的,大宋疆域内,如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石灰石储量丰富,开采技术亦是十分成熟,在宋代已广泛使用石灰。
至于黏土在黄河流域十分易得,只需筛选出高硅铝成分的黏土即可。
至于石膏在苏允的印象中膏矿分布亦是很广,虽然大宋尚未系统开发,需额外勘探与运输,但应该也不难找。
至于燃料这一块更是无须担心,大宋煤炭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