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也出了一位大善人,他们建了一个书院,广招学子,但凡是居安县人,家中掏不起学费的,不论男女,不论年纪,均可去书院读书。”
伯景郁十分惊讶,他的随从也很惊讶。
“这世上竟有如此好心的人”他不太相信。
伙计见他不信,又道“真有,我家一双儿女,儿子八岁,没有学堂收,女儿五岁,学堂更是不收,我娘子将他们兄妹二人送去学院,学院收下了他们。”
伯景郁更觉不可思议,“八岁还未启蒙会不会太晚”
他岁就已经启蒙,八岁已经开始学习安邦治国了。
伙计“若非家中贫困,又怎会不让孩子早点读书。”
伯景郁一想觉得也是,随即又问“你的女儿他们也收”
伙计点头“不止我家,旁人家的女儿他们也收,男女都能去学院读书,读得好还有奖励,一年两银子。”
随从“才两银子”
伯景郁也是同样的想法。
伙计知道他们不是普通人,对银子可能没什么概念,他道“两银子,是许多人一年的收入了,二位贵客可能不知两银子对于我们这些穷苦的百姓意味着什么。”
这话二人无从反驳。
莫说是伯景郁,就是这随从身上的衣服所用的布料,都得十两银子。
伯景郁的每一件衣服是十个绣娘,每个季节一针一线地亲手缝制,价值根本无法估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