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被主考官视作不守规矩的狂士,岂不是到贡院里来白白遭了一回罪
此等尝试显然大可不必
谢拾看过考题,心中便有了数,他低头在草稿纸上将准备做的三道四书题与四道易经题抄下来。细心谨慎的他没有忘记先一步熄灭炭火,将火炉塞入座下,以免试卷不小心受损。
而后,他才开始认真作答。
首先是论语题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国与宋国皆为春秋时的诸侯国,前者相传开国君主是夏禹后裔东楼公,而后者的开国之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也就是说,两国分别是夏禹之后与商汤之后。
而文献,指的是典章与贤才。
此题涉及夏商二代之礼,世人皆知孔子推崇周礼,周之前还有夏与商,何以他推崇的却是周礼这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了
答案很简单,文献不足,二代之礼不可考就连其后裔杞、宋二国都难有足够的典章与贤才让孔子证实夏商二代之礼。即便孔子能说的头头是道,却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可考,又如何证明他所言可信
至于无可考的二代之礼孔子为何能说得头头是道,盖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即周礼来自夏商二代之礼,孔子因周礼而对二代之礼有所推断。
不过,根据孔颖达在后文的注解,宋国与杞国并非完全不存在夏商之礼,而是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保存。只是“文献”不足,即二国的文章与贤才不足,在孔子看来,不能作为验证殷礼与夏礼的某种实证。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