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但迈出这一步,其实很关键。只要走出这一步,萧砚以后想干什么,就真正成为了公开事,这次没有反抗的人,今后几乎也不会再心生反对。
萧砚不止是在做三辞三让的礼节事,还是在给整个大梁朝廷留一个缓冲期。他需要的可不只是朱友贞的态度,还有那些地方藩镇节度。
譬如说,萧砚这第二次辞拒,一些上道的人就该向朝廷写劝进表,同时以第三次辞拒前后为界限,让那些因为路程较远、以及犹豫寡断不知要不要写的人仔细想明白。
劝进表自然是地方献给朝廷,但名录最后却是落到萧砚手中。
这名录上记载的人,关键不在于哪些人写了劝进表,而是哪些人没劝进!
所以就算是众人相劝,萧砚也只是回顾左右平静道:“孤对川蜀用兵,都是为了中兴国家,别无他意,且说孤已受封宋王,又何必接受秦王封爵?秦王兼任天策上将的事,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孤若是当下接受进封,天下人岂不会疑孤有不臣之心?”
众人顿时又愣了片刻,垂首立在后面的王建则瞬间瞪大了眼睛,强忍着才没抬起头,但意义很明显:难道、难道你丫竟然没有不臣之心?那你费劲巴拉翻山越岭来灭我蜀国作甚?
好在礼部尚书杜晓很快就回过神来,急忙说道:“上将军乃国之砥柱,兼定秦川,受封秦王名正言顺,旁人岂敢妄自揣测?”
那马少监和其他一些官员也再次纷纷劝谏,连王建都硬着头皮劝了几句。
萧砚很是满意,不过还是道:“天下人悠悠众口,如此封赏,孤实在无法坦然拜受。尚书与诸位就此回去,将这番话告诉朝廷便是。”
杜晓听到这里,可谓秒懂,便再不坚持,叉手拜道:“既然如此,仆且先回长安复命,但请上将军三思!”
马少监与另外几个内宦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