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岩壁上的写意画,写意画映在漓江水中形成黄瀑倒影。山水相交,水影相连,亦幻亦真的漓江影之美在于活水,影入水中,水动影不动,静态的影隔着动态的水看过来,更体现出漓江外山内水、外刚内柔的品质来。
山水间活着的生灵也不尽相同。浅岸边的妇女在青石块上千百年如故地搓洗着衣裳;浸圆了肚皮的大水牛咻咻地拱着牛犊子往水中赶;成群的鸭子在水中自由泳着嬉戏,船过来了,它们很绅士地拍拍翅膀让开水路;扎紧了脖子的鸬鹚站在竹筏子上微笑。
以人类的理解,多劳少得的鸬鹚微笑颇费思量。没等你思量明白,心思便被一条条狭长的小竹筏子冲撞得七零八散。6根竹子排成的筏子上站着赤了脚、挽高了裤腿的筏工。筏上会有二三个大筐,里面装着各种廉价的玉石工艺品或着柚子、香蕉之类的水果。漓江筏工操着拍卖行的语气与大船上的游客你来我往地交易着。小筏子勾挂在轮船两侧的备轮上,服贴地顺着大船流淌,筏工就能全心全意地观察游客的眼神推销自己的货物。一旦成交,筏工会像猴子一样用赤着的双足攀在船弦上,将货物递出,将钞票收回,精彩如同水上杂技演出。数十分钟后,筏工觉得此船的生意已饱和,解下挂勾,任大船逍遥而去,自己再去捕猎另一条大船。
如此的交易场面,还真成了漓江游中的一幅风土人情画。这风土人情也该是世风已久的。桂林山水在以旅游胜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之前,城市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桂林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水路与陆路交汇,枕山带水,地势险要。在统治者眼中桂林是一座“地压坤方重”的军事重镇。另外,当时的桂林“所处延海,多犀象珠玑、奇珍异玮”魏文帝“谴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由此可见桂林曾有的经济意义。筏工们的“竹筏商旅”也许就是桂林曾有过的贸易辉煌,的烛光杯影般的现代写意。筏工的艰辛与适者生存之道让人看清楚了鸬鹚的微笑。
现在桂林城中最大的一家商厦叫“微笑堂”是中日合资的。两个微笑,一个是意会,另一个音译,外在的解释应该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但通用的感觉却体现出桂林人内在的性情。桂林人自古至今就懂得微笑的内涵。他们浪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