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上说,王县令这句话本意不是在赞桂林山水冠不冠于天下,而是对当时桂林的秀才们考取功名、蟾宫夺桂的祝福之语。后人误解了王县令的话,王县令却因一句话的误解而长寿起来,有滋有味地活到今天,为后人留下许多很值得品味的幽默。
说起王正功就不得不追溯广桂一带的文化渊源。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挡住了不少文化溪流的脉动。历代统治者又多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派驻的中原官员并不多,桂林之地的文化启蒙就被耽搁了不少年头。到了唐代之后,派驻或贬迁桂林的官吏数量大增,广桂一带与中原文化就大量地自由流通起来。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与桂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历11年,一位姓李的观察史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这与王正功的学子甲天下一说遥相呼应。桂林大量的山水诗精品就出自于这个时期的贬遣名流们。诗人的不幸成了桂林的幸运。许浑留诗曰:“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张籍也曰:“旌旗过湖潭,幽奇得遍探”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一直延展到了今天,桂林山水魅力不减。
若桂林只纳山而拒水就无从构成完整的桂林印象。看水就要看把广西盘得妩媚且活泼的漓江水了。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至阳朔一般漓江被誉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初冬入漓江,水明显地清瘦了很多。沿岸水太清浅,大游船靠不了岸,坐着撑杆小船才能至大船。有水的簇拥,漓江的山又风味了很多。游山如游史,观水如观画,唐代的韩愈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成了漓江山水最响亮的广告词。陈毅老总在桂林山水的“贿赂”下可爱地说了句“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让桂林老百姓感动至今。
挥毫当得江山助,重庆的雾,北京的秋,上海的夜,桂林的雨,都是风景物什中的经典之作,与桂林之山齐丽的漓江水最值一提的便是水中倒影。漓江山水就揣在了我们口袋中,20元人民币上印着的就是漓江上光影大成之作“黄瀑倒影”卡斯特地形造就的桂林山石坚硬且色泽丰富,黄瀑即涓涓细流千百年来刻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