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吃不消武汉的暑气,饭菜不香。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外地客人终于饥肠辘辘了,看到了“卖杠”的先民们的美味吃食,都想掏钱买些“杠”吃。外地客人想吃的念头刺激了吉庆街先民们的经营意识,于是“卖杠”出让成了现吉庆街“大排档”的前身。之后,大排档又经历了“挖地脑壳”阶段,(这种称呼是武汉的方音,也是吃夜宵的意思)再往后叫夜市。在这一阶段,那些卖杠人把武汉地方口味,修铁路人的智慧和外来人东南西北的风味东西合璧,左右逢源,逐渐形成了吉庆街的“武汉味”形成了今天一气呵成的“大排档”
吉庆街是一个惊叹号。在热热闹闹中简短,在红红火火中创造感叹。池莉笔下“来双扬”住过的破旧二层楼,十四年前也被市政府拆迁,取而代之的是“吉庆家园”不宽的街市上矗立着六七层的楼房并不碍眼。房价均价为2180元平米,楼下门面房l万元平米。住户是吉庆街上的老经营户,卖艺的、唱歌的、卖花的、擦皮鞋的。倒别小看了他们,他们个个腰包都很殷实,他们是吉庆街流动着的风景,是吉庆街的文化。但听说“吉庆家园”入住率并不是太高,恐怕是吉庆街的主人们不想工作、生活都囿于同一寸土地上吧。
吉庆街30多位老板,400余名伙计,再加上应有尽有“流动着的风景”百余米的街滋养着4000多人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吉庆街真正的生命是从午夜时分开始的。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一下飞机、火车,先扎在宾馆中大睡,到了午夜才驱车前来吉庆街吃村味。所以吉庆老街在没有夜色中尽显夜色。上半夜外地人喧哗,下半夜武汉人享受,吉庆街老板们深谙这个规律。所以上半夜使出浑身解数招徕八方来客,越是独特、怪味的小吃越上座。到了后半夜熬不过的外地乡人带着“春醉”走了。需要打麻将的,需要找刺激的,夜不成寝的武汉当地人就三三两两地延续着这种热闹,直到东方泛白。据说武汉市的商贸洽谈多是在这条嘈乱的吉庆街上谈成的。武汉的大老板们用吉庆街不上桌面的小吃,用吉庆街的吹拉弹唱套牢了一宗宗的大生意,奠定了吉庆街不凡的社会经济地位。
在你品食各种小食品时,卖花姑娘会俏俏地走来,介绍你买束鲜花,买点心情;吹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