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千万别拿品味、档次来品评汉正街,它不在这个范畴内。于是想起了若干年前拍成电视剧的汉正街中的镜头,那挤挤拥拥的人群依旧,但声嘶力竭的叫卖、喧哗却少了很多。这也许是汉正街走向成熟的一个侧面特写吧。
汉正街也有些很“武汉”的小吃,但提到“名头”二字,咫尺的吉庆街小吃更有名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原汁原味。有人说来武汉不进吉庆街不算来武汉,这大概是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在小说大肆宣扬的结果。她的笔下太热恋于这条长不过百米的巷子,太熟识这里的一颦一笑。看多了,没来过也觉得几百年前已相识过。
“天下名街,容陶汉韵楚风江上闻楼,春醉市声门调”吉庆街街坊的对子既大气又抒情,我很是喜欢。“春醉”二字的确点出了些许心情。
本意是用眼睛和肠胃来消化吉庆街的,却意外而有幸地遇到了吉庆老街发展的见证人之一江运生老先生。2000年由央视张鹏编导的荣获中国长纪录片金奖的吉庆老街中,江运生便是片头中的解说人。江运生经营着一个有二十余张桌面的大排档,是吉庆街的一个老字号。坐在他的大排档中“来双扬的辣鸭颈”、“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臭干子”、“玉芳斋的糊米酒”一一上来(这些仅是武汉十二名吃中的一部分)。吉庆街的大排档多以酒菜为主,你钦点来的小吃若本排档中没有,老板会从临近排档中将最正宗的小吃端来。他们这种客源上竞争激烈,经营中互通有无、融江贯通的方式是吉庆街每一个摊位都得以高朋满座的原因之一。
江运生很善谈,吉庆街的音容笑貌便在眼前一一展现开来。
号称百年的吉庆老街追溯起来,街的历史早跨越了百年。追随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众多随从、工役到了武汉被滚滚长江水滞留下来,这些“见过世面”的工人们多成为武汉早期的小商家。为了应付武汉火炉样的气候,住在吉庆街的人家习惯在各自家门口泼水降温,然后再把家中最好吃的食品端出来吃着“卖杠”(意为显示自己家境好)。暂时的凉意与“卖杠”的虚荣让吉庆街的先民们很惬意。可外地客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