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力敌”的局面,迟缓其攻势,再慢吞吞地追赶着洪旭的残兵进入漳北。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接下来的局面中,为郑芝龙创造一个误判的机会,让他误以为洪旭尚有反抗之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然而,这场福建大战的最终走向究竟会如何,是否能够彻底收复福建,甚至全歼郑芝龙的主力,还是将功败垂成,直接宣告计划失败。
这一切不仅仅取决于张名振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明军将士们敢于战斗的勇气,还与郑鸿逵与邓力雷二人的决策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或者在张名振和郑芝龙的夹击下失了分寸,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也许会出乎所有人预料。
张名振深知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愿意赞同稳扎稳打的策略——先稳住漳州,然后再慢慢展开全局,以避免过于仓促行动而让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
李霄林策马立于三河镇东岸,身边郑鸿逵并肩而立,目光在河对岸的浮桥上巡视。河面上,郑军早已拆除掉了所有的桥梁,改由水师搭建起十几艘小舟组成的临时浮桥。
这样的举措虽然显得有些临时,却也在大军行进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经过几日的艰苦行进,浮桥的搭建工作虽然繁杂,却已逐渐接近完成。
随着浮桥逐渐搭建完成,前方的李霄林指挥官麾下的千总部已经在河边整队,准备过河。与此同时,他的斥候已然深入到前方五里之外,警戒一切可能出现的敌情。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除了一些零星的郑军溃兵外,并没有发现任何敌军的动向。这让李霄林稍微松了口气,但他的目光依然如鹰隼般锐利,不敢有丝毫懈怠。
很快,率先渡河的骑兵在河流旁的山脊上和显眼处举起了各色的小方旗,黑色代表着前方可能有沼泽或者河流,青色则意味着前方可能存在山林等地形阻碍。这种标记不仅简洁明了,也能迅速传递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