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和军事建设。
所以,朱慈烺明确表示,他并不希望将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在这类“形象工程”上,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和战斗力,避免因过度耗费资源而影响民生和军事。
因此,他采纳了张名振、李邦华等人的建议,决定将书院的扩建工程压缩,保持简朴,不做过多的奢华装饰。
朱慈烺的这一决策,不仅考虑到时局的紧迫性,还深知百姓对国家的期望。正因为如此,金陵书院的落成,虽然并未如一些权贵所预期的那样充满奢华与浮华,却在简朴之中显得尤为庄重和实用。
随着金陵书院的一步步完成,来自大明各省的文人学子,纷纷赶来拜访,参与书院的学术交流。而对于那些有志于建功立业的青年才俊来说,金陵书院无疑是他们展示抱负、才华的最佳舞台。
其中,宁海生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云南省乡试的第五名,虽然并非最为出众,但也是一位有志之士,心中早已立下宏图。此次来到南京,他的主要目的便是参加即将在金陵书院举办的会试,借此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争取在大明的文官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
宁海生带着两个家仆,步伐沉稳地迈上了金陵书院的台阶,心中不禁涌动起一股激动之情。尽管他曾多次听闻金陵书院的盛名,但亲眼目睹这座书院宏伟的外观,依旧让他感到震撼不已。
书院的大门矗立在他眼前,雄伟的白墙与青瓦搭配得恰到好处,威严大方,似乎象征着这座学府的崇高地位。宁海生随着人流缓步而上,穿过大门,继续走过二门。
门框由坚实的岗石雕刻而成,左右两侧的过道通往书院的南北二斋,通道的两边栽种了数株松柏,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穿过二门,宁海生终于来到了书院的讲堂,这里是金陵书院的核心所在,也是教学活动和重大仪式的举行场所。
此时,讲堂内已经有上百名来自各地的学子在聚集,他们或是低声讨论,或是思索沉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学术的热忱与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