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后来自述过自己的童年,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有【赋圣】、【辞宗】的称号,一个十五岁少年说自己写赋写得比司马相如还好,通常是在吹牛逼了。
但说这话的人是李白,我们就不得不深思熟虑之后,得出一个有点恐怖的结论——
他说的很可能是真的!
且不去管这句李白自述的言辞里,有无夸大虚假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从小就读书很多,知识面广阔。
经史子集,诗书礼乐,楚辞庄子,甚至是道家的奇门遁甲,他都均有涉猎。
或许是真因为他读书涉猎太多,所以李白的诗难学,就难学在这里。
他的思想太天马行空,他的文字太羚羊挂角了。
有一次,他进深山寻仙问道,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全诗没有一句说‘不遇’,却仿佛字字都在述说着‘不遇’。
这是他二十岁前写下的诗,纯用白描,平易自然,景美情深,已经展露出他在写诗一道上的天赋异禀。
充溢着年轻诗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如果他像王维、杜甫那样,拥有一个不俗的门第出身,那这段童年及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会为他进士及第,考取功名,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可惜的是,我们说过,他是犯官之后,商贾之家,这两重身份的叠加,注定了他这辈子都和科举无缘了。
简单来说,就等同于今天的政审不通过,考公务员是想都别想。
要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游侠,管你那么多,不考就不考呗。
可偏偏李白却是个博览群书的才子,海纳百川,胸中酝酿了一股青云之志。
以自己的才学见识,不去当官,岂不是如同明珠蒙尘,锦衣夜行?
于是这个犯官之后,商贾子弟,却是从小立下了要走仕途这条道路的人生目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