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他日夜盼望着正义的朝廷之师,能收复长安,终于,他在满目疮痍的长安城中,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自己的好友房琯率军朝长安进军,有望收复两京!
杜甫闻言欣喜若狂。
然而,他的好友房琯名气虽大,却也是个文官,军事才能不咋滴。
在陈陶之战里,几乎是一天时间就因为指挥无能,葬送了四万唐军的性命。
杜甫悲愤绝望之下,在长安城中写下了《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看着长安在叛军的摧残下,日渐凋零,杜甫心念远方的妻儿,又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等到安禄山被其儿子刺杀而亡,杜甫终于找到机会逃离了长安,去往凤翔,拜见了新皇李亨。
彼时李亨求贤若渴,给杜甫安排了左拾遗的官职,虽然官品不高,却是天子近臣,更是谏官,能上达天听,能参与朝堂机要重事,干得好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但就是在这前途光明的时刻,杜甫身上的‘老毛病’又犯了。
前面提到,他的好友房琯,因军事上的失利,葬送了四万唐军。
原本已经做到新朝宰相之位的房琯,也因此遭到弹劾。
杜甫作为谏官,又是房琯的好友,自然而然地帮着房琯说话。
然而,他却太小瞧了朝堂斗争的风云诡谲,房琯兵败,不算什么大事,只是个由头,真正致命的,是此人的身份。
房琯乃是玄宗皇帝的近臣,被派往辅助当时的太子李亨。
如今,两皇并立,房琯的身份也就变得极其敏感且难堪,是新旧两大派系势力争斗的旋涡中心,是暴风眼。
身为官场菜鸟的杜甫,贸贸然卷入其中,结果可想而知……
请收藏:https://m.18ka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