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的是一乐呵。书让大伙看得爽,打赏、月票啥的自然就来了。
放到这个年代的实体作品,就是能叫读者们看完得到鼓舞,获得正面情绪。
做不到这一点的文学体裁,注定走不远。实际上伤痕文学在1981年后就步入式微阶段,90年代后更是无人问津。
许跃新这番话很超前,王潮垠、王朦和李仁晨在觉得他所言甚是,在肚子里消化起来。
“你讲得很正确,过度的个人表达,和阴暗的基调,组合起来只会害掉一部小说。”
沉吟良久,王朦神情中流露出高度赞许道,“这是个在后续工作中值得高度强调的问题,文学走向繁荣,离不开优秀的文风。”“嗯,春风同志的《高山》一文,就是优秀文风的代表。”
经过这一番交谈,王朦越发觉得许跃新不简单,看待问题很有高度。
李仁晨在旁边记录着谈话,为圆满完成访谈使命感到分外愉悦。
受访者春风妙语连珠,认知深刻,对话精彩直触社会热点。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极为成功的访谈,整理完发出去的效果一定非常轰动。
……
当天傍晚,许跃新离开后,王朦仍和王潮垠在讨论这次令人难忘的交流,以及《高山》这一部作品的后续安排。
“据我判断,许跃新这个小伙子是个难得的可造之材,应当予以重点培养。潮垠你怎么看?”
身为京城作协副主席,王朦仍沉浸在文学界又多出一位才俊的喜悦中,语气颇为赞赏道。
“我赞同你的意见。你所说的重点培养是?”
王潮垠好奇道。
按照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