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发声的内容,终归是离不开创作风格这几个字。”
“因为《高山》的文风,确实和目前流行的伤痕文学大不相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谈到许跃新的作品风格时,陈健功的声音中带着激赏。他在今天拜访许跃新之前,早把这部小说阅读了十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
作为专业人士,陈健功在经过反复咀嚼后,认定《高山下的环》具备划时代的潜力。
如果文艺主管部门真如传言所说,为此进行重磅发声,那么就会成为激发这一潜力的契机。
陈健功为许跃新得到上级重视感到欣喜,也很想知道上级一旦就此发话后,《高山下的环》能给文艺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上面开始关注自己的作品了。
许跃新对这一消息并不感到意外。无论在当前还是后世,每当文艺界涌现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时,主管部委、文联和作协等机构都会投入关注。
特别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节点上,一部出色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引领社会思潮,改变大众观念。
《班主任》、以及进入80年代后的电影《庐山恋》……
而现在,位于上级部门视线焦点的是《高山下的环》。
许跃新并没有因为上级部门的关注感到不适应。相反,他清楚在任何一个时代,开创事业都离不开和官面上的人打交道。
“老陈,我对参与发声没意见。就是发声的形式,得征求我的想法。”
陈健功比许跃新大十岁,许跃新自打认识以来一直是这么称呼他,“你要是能接触到相关的领导,麻烦替我转达下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