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打算?想不想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下午时分,五道口附近的一家小酒馆,陈健功手里握着几粒生米,满面红光地向许跃新祝贺道。
陈健功是燕大中文系77届学生,早年间曾在京西煤矿下属的矿区工作,和许跃新一样是下井的工人。
考上大学后,陈健功曾回矿区故地重游,因此和许跃新结识。
初次见面时,许跃新和陈健功谈得颇为投机。再加上双方父亲是学术上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两人遂成为朋友。
陈健功早在70年代初就开始发表作品,和人民文学的编辑王潮垠等人是旧相识。前两天,他从王潮垠口中得知自己朋友即是《高山下的环》的作者,于是找到许跃新向他当面贺喜。
许跃新也抓起一把生米,往嘴里扔一颗,嚼碎咽了下去。
“既然能吃上这碗饭,肯定是想走得远一些,把创作当成长期的事业。”
面对朋友,许跃新也不隐瞒自己心里的打算,坦率说道,“对了,你说上头在关注这部作品,具体是怎么个关注法?”
陈健功在京城文艺界呆得时间长,认识的人多消息灵通,许跃新想从他嘴里知道当前的状况。
听到许跃新打算走职业创作之路,陈健功乐开了怀:朋友找到人生道路,成为自己的同行,文学界也将增添一颗新星。
“《高山》是在潮垠手里发出去的,他和我是老朋友。这两天文化部门的一些领导找到他,征询他对本书的看法。不出意外,上头会就此进行发声。”
“当然,上头的发声渠道、途径有很多,具体方式难以揣测。”
陈健功说到这,露出神秘微笑道,“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你本人肯定得参与进发声过程。不能叫领导唱独角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