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来教去,也还只是个讲师的、林瑾瑜的爸爸,林怀南。
一旦脱离学生普遍尚未成年的中学阶段,对师生恋的反对声音似乎就小了许多,连林妈妈和林爸爸本人似乎也觉得只要毕业了,优秀的学生和倾慕的老师谈恋爱、结婚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如果林妈妈有预见未来的能力,能预见到有一天自己的儿子是她和丈夫都无法理解的同性恋,且他的丈夫关于这件事的决定与打算,也许她会对二十四岁那年自己所作出决定的意义明白得更深刻一些。
不管多少岁,不管毕业了多久,真正以学识塑造了一个人思想、三观的老师对这个人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都无法真正消除的。
林怀南并非是个有大男子主义的人,他尊重女性,在发现避孕套,以为林瑾瑜谈了女朋友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于有了“准儿媳”,而是告诉林瑾瑜,不论和他喜欢的女孩是谁,假如要发生关系,他必须要真的取得了人家的同意。
然而尽管如此,尽管林怀南在主观上并未想引导什么,但由于师生间心理上的上下级关系,在甚至当事人双方都不能感知到的潜意识里,林怀南对配偶的单方面影响一直无形存在。
如果林瑾瑜在他的成长历程里有就自己的家庭模式做过思考,他会发现,虽然他父母之间温馨、和睦、大体上是平等的,但每逢重大决策,话事的那个人总是爸爸。
那并非由于强权或压迫,而是出自于不可消弭的师生惯性,林妈妈从心里认为林怀南比她博学、广知,有更卓越的思维与决断能力。
林怀南对她说过,林瑾瑜,他们的儿子选了一条路,就要自己走。
他在二十岁的时候明白作为众多人眼里不正常的人,走出社会,他要和他的伴侣面对什么,面对这些时,他以为永不放弃的伴侣又是否真的始终如一,好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