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等)、技术手段(如鱼种、增殖技术、驯化技术等)和所有要素的配置方式三者所构成。
几句话下来,嘉谷海洋牧场的成色如何,基本能够猜度一二了。
譬如葛院士,全程保持沉默,大脑飞快的转动着,随时准备记录下要重点评估的纰漏。
但是,环环相扣的结构系统,严谨而自洽的功能系统,愣是让他找不到针对点。
不是说嘉谷海洋牧场的关键技术尽善尽美,但人家都有相应的技术保障。能做到这种程度,还鸡蛋里挑骨头,就纯属找茬了——对于评估工作来说,这种程度的“找茬”,只能算是加分项。
他暗叹一声:从资料看,海藻(草)场高效建设技术模型、高效增殖放流技术模型、对象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控制技术模型、牧场生物资源高效探测与评估技术模型……都昭示了一点,嘉谷是真的“有料”,对得起它的扩张野心。
正如一位专家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部分关键技术,比国外最好的技术也就落后几年。但正是因为如此,能形成整体力量才尤为难得。”
又有专家叹了一口气:“国内其他海洋牧场,完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藻场移植、底播增殖的任一项或几项工程之后,就说建成了海洋牧场。与嘉谷海洋牧场对比后,他们只不过是完成了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一个环节——渔场环境整备而已,嘉谷至少领先了一代。”
大部分专家都暗自点头。
甚至有人觉得两者没法比较。
国内绝大部分所谓的“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看不见,在数据上测不准、不实时,总体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说两者是一代的差距,都是给在场一些同仁的面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