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将侵占土地、劫掠边关的蛮夷逐出国门。
而王学士则主和,理由也是现成的, 西北大灾,若是此时再大规模对外用兵, 那么军饷、粮草便是一大笔开支,若是不能速胜,则恐加重税赋,引百姓哗变内乱。
两派的观点从表面上来说几乎都有理, 但这其中也暗藏着各自的小心思。
比如张大人是吏部尚书, 若是对外用兵, 那么他就能适时安插自己的人手,而王大人是户部尚书, 他又可催对方补给均需,若是有不及或是出错, 则责任就由王学士承担。
若是最后对北桑大胜, 兵部尚书又与他早已结盟, 只要把功劳全安到自己推荐的人身上, 再挑些运输粮草上的小毛病,那么功劳就全是他们的了。
因着这功劳,相关人员又可再次升职,那么朝堂上的权利平衡就会又向他这一边倾斜。
王霄自然清楚他的打算,因此当然是主和,他不可能在如此特殊的时期两线作战,既防着对外用兵时对方给他使绊子,对内还要加重税收坏他自己的名声。
所以这事他是绝对不可能答应。
这事两派已经争执了许久,一直没有结果。
至于另一件事,西北即将出现的旱灾,两派也同样莫衷一是。
首先,对于如果旱灾真的导致地方颗粒无收,朝堂上的一致意见都是赈灾,但是如何赈灾,两派却有不同看法。
张大人以为,户部既然为“治粟内史”,那么如今灾情初现,便该由户部派官员下地方指导百姓,以最大程度减缓灾情,毕竟户部尚书以前可是有“大司农”、“地官”别称的。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