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定不少细节。匈奴被驱逐出了河套平原,依旧虎视眈眈,轩国朝堂之下也暗潮涌动,说不定哪天就烽火重燃。有了这条水泥直道,裴佑大军从北川郡赶来长都郡,昼夜赶路只需三日,有了这重保障,宣瑾瑜才算安心。再来就是要和西域通商,也免不了修路,有了这条水泥直道,不管是内陆商人从安周县进入北川郡,再进入西域,还是西域行商进入内陆做生意,都能往来更加频繁,更快的流通自然会带来更多的财富。财富始终是根基。
这便是开春后最重要的工程。宣瑾瑜嘱咐徐福,只务必抓好此事,别的一概不用操心,尽可放给手下人经办。为了加快进度,徐福也问,能否把南沧县一半水力磨坊改建,用水力来磨碎石料,加快水泥煅烧,宣瑾瑜也是一口答应。
等徐福告退,宣瑾瑜又让人请来了许由。
许由依然是一副老农模样,宣瑾瑜送了许多好绸缎给他,他也从来不穿,只穿一身粗麻。许由一走进来,就笑着说:“见过郡王爷。说起来,我正想给王爷看看我新修订的课本,也不知道这样再改改会不会更好些。”
开春后,宣瑾瑜和许由已经商量好,南沧书塾还是要一直办下去,依旧按照一个月一期课,不断地来培养学员,争取能够提升南沧和安周两县人民的文化水平。因为第一期学员借着盘炕赚了银钱,开了个好头,后面报名的百姓极其踊跃,动辄上百人报名,这下宣瑾瑜和许由倒头疼起来:学生太多,老师不够使啊!许由不得不专门从南沧县廷府选了几名书吏,成为南沧书塾的转职老师,又从县城里聘了几个不得志的书生,紧急来做识字课的讲师,又限制了每期报名学生的数量,这下才算是把南沧书塾撑了起来。
这段时间许由一门心思扑在南沧书塾上。因为现在南沧书塾都用的是临时选出的房屋,许由还专门四处考察场所,打算选好地方修学堂。宣瑾瑜当然支持,是该修学校了。
宣瑾瑜让春香奉上清茶,这才说:“书塾的课本尽看许由大师的意见,我都赞同,不过,今日请许大师来,是另有一事相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