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他们要交多少税金?
“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税,每年就有四十亿到五十亿?
“关键是,我听马先生您的意思,好像大明朝廷和工厂以及商行,好像都特别缺乏工匠和管理人员?
“竟然都要主动钱跟学校配合,要批量化的去培养学生?
“为什么各级衙门和卫所,也都专门钱去办学,甚至强制要求一部分人去学习。
“大明本土不是有五六亿人吗,朝廷、衙门、工厂、商行,需要什么样的人,直接招募不就行了吗?”
马卫国听到这一连串的话,甚至有点不知从何说起了。
马卫国甚至都没想到,法塔赫听了自己的介绍之后,脑子竟然会直接转到这个角度来。
法塔赫的小家子气和土鳖气息,在这段话里面完全暴露出来了。
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远不止他算的这点,也完全不是按照法塔赫的方式收的。
法塔赫说的那是固定的人头税,通常存在于人少地多,人作为劳动力的社会价值极高,而土地的相对价值极低的时候。
同时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普通人不会拥有什么有价值的资产,自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的时候。
神洲之外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时代的绝大部分时候,都始终处于人少地多的状态。
神洲的人口在北宋中期和明代中期,增长到了需要开垦梯田耕作的程度。
也就是开始人多地少了,人头税自然开始逐步向土地税转移。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都是这种转变的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