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后,气候复苏整体向上升温就好像给了满清一个大猛药,南方本就温暖湿润的气候变得更加适合耕种。
雍正时期后面的满清王朝,稻米麦田一年两熟都是常规操作。
两广地区在维度上靠近东南亚的地方还形成了麦、稻等油麦菜三种农作物一年三熟的耕种模式。
一年粮食产量相比于明朝统治时期,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
为什么满清能如此而以往朝代却不行呢?
一共有三个原因
首先第一,气候影响,明朝小冰河时期就不多说了,冰封严寒南下,谁来了都没办法。
第二就是总结的书籍没有真正的能传播到百姓手上。
中原文化绚烂多彩,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技术总结,朱棣的永乐时期更是总结汇总了上下千年的知识,费资金撰写了《永乐大典》虽说这四个字被后世很多人给玩坏。
只要当世权贵愿意把其中内容广而告之到百姓耳中,说不定明朝末年也不至于这么悲壮。
第三自然就是科技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时期,西方世界已经逐渐在文艺复兴的启蒙之下打开人类向往科技世界的大门。
到了满清时期,西方现代技术已成气候,更多能让粮食耕种丰收的办法也趋向于更为科学的方式,加上化肥等神器的出现,自然就满足了换等农耕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基本条件。
琢磨清楚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朱标跟上杨思义的话。“百姓要是能看到这两本书跟化肥带来的粮食增产,我都不敢相信民间会多出杨兄的多少香火庙宇。”
朱元璋更是眼眸迸发精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