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玩过帝国时代的都知道,想要让国家变得强大就需要各种粮食,粮食的获取办法有很多,能采集,也能自行耕种甚至去捕猎。
哪怕是拥有大片面积土地,也依然是有人愿意使用多种方式获取食物。
杨晨提出的办法其实在西汉就已经有过类似的记载。
根据《齐民要术》中的‘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强调谷物田地需要每年更换作物种类,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导致土壤退化和病虫害累积,指出麻和谷物等作物应种植在肥沃的新田上,避免在旧田或连作田地上种植,以保持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无一例外都是指出农作物换等耕种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宋代也有类似的总结。
南宋时期陈旉所著《农书》提到过轮作养地,地力常新、作物多样,丰收有望、因地制宜,合理轮作、轮作休耕,持续利用。
这些书籍普遍都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元素,可惜的是,农书全部掌握在权贵阶层手上,他们利用影响力垄断书籍传播道路,使得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书籍的存在。
反观满清,统治者很清楚百姓吃不饱就会造反的原因,于是大力推广。
加上当时满清物种很丰富,权贵阶层利用贸易垄断接触海外工业革命的产物,各种化肥还有能提高粮食产量的发明被他们交易到中原。
雍正时期,北方都已经能实行三年四熟或两年三熟的耕种模式。
关中地区多种农耕,冬季收获小麦豌豆,夏季农闲也不能闲着,接着准备到秋季就开始种植小麦,以此达到三年四熟的换等耕种模式。
北方都如此,南方就更加不用多说了,明朝经历小冰河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