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理,后来又在临终传位时指派他为新皇辅政。
现在他手握兵权,又是皇帝的皇叔暨辅政大臣,再想脱离皇城中的云诡风譎,无疑是雪中取火。
朱玹深吸了一口气,耐着性子一一开啟案上堆叠的报匣。
第一封果然是来自商輅。
商大人要他从旁劝说陛下,整顿后宫,树立纲纪,好延续大明朝的命脉。
这事从满朝大臣,到亲王贵冑,谁不曾劝过陛下?他自己也提过多次,只是皇上总是淡淡一句:内事也,朕自主之。
第二封是山西行都指挥使亲笔,信上提及:二月黄河凌汛,堤防骤溃,洪流踵迟,为避免灾情扩大,务必尽速派员修堤束水,以安民心。
他重重捶了下桌案。
如此要事,怎能耽搁?
定是那群秉笔太监,未将急报摺匣上呈,地方官员无计可施,才会请他代为奏报。但大臣们有所不知,他已有许久未能面见陛下。
先皇被俘返京后,立刻遭到囚禁。那时当今皇上还是太子,同样也遭罢黜,废去东宫太子之位,幽禁侧宫。
或许是年少时期的悲惨遭遇,令陛下厌恶政事,从承继帝位后便避居深宫,不批奏摺、不见大臣,与世隔绝,将所有政务交由身旁几名宠信的宦官掌理,连他这个辅政大臣也常託辞拒见。
当年先皇亲征,就是受了太监王振怂恿,险使社稷倾覆,如今陛下又任由宦官乱权,不听臣子諫言。大臣们都在背地议论,大明必亡于阉宦之手。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入宫面圣,否则就是怠忽职守、愧对九泉之下的皇兄。
抱着惭愧无已的念头,他拆开第三封报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