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怪,他的经历是假的,培黎想,明明那么像真的。
往事已不可追,而他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度过了人生的大半。民国建立之后,培黎专心办学,他牵头创办了金陵大学农学院,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十数年来辗转于江浙、华北、东北各地,不仅围绕国内的基础生产进行调研,也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当属现今仍存世的中国农家经济调查。
要知道当时正打着中原大战,军阀们哪有心情来给外国人和学生们拨款做科研?这份长达数千页的报告,是由培黎和另一位传教士回美国争取了财政部的支持,带领金陵农大的师生们踏遍辽宁、绥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广东等十几个省区,调研内容辐射区域水文、土地利用、作物经营等各个方面,甚至连当时人口的家庭结构和消费习惯也一一予以记录,可以说是民国年间最为详尽的一份工农经济报告。
而作成之后,它被无偿地赠予实业部,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刊印,以供各部门参考。
他生来不好自赏,所行之事,不求标榜青史,但求与人为善。因此这些经历,侄子也不是件件都知道——怀着对医药费的卑微乞求,年轻人在金总面前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他现在这么穷,是有原因的。11年南方水灾,17年黄河水灾,我叔叔都亲自去了灾区,他向政府提倡以工代赈,开垦荒地,又回美国成立华洋义赈会,当时募捐了1700万。但这些钱他连一分都没有要,最后结余剩下的,都捐给了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的教学楼,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一边想,一边说,唯恨不太确定哪栋楼叫“裴义理楼”,也不确定是不是照片里那个钟楼,他局促地偷看金先生的脸色。
金先生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年轻人心中紧张不安——话到临头,怎么哪句话都不太可信?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