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吃是肯定饿不死的,但这个俸禄也只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
往后呢?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家中琐事,上孝高堂,下养子孙。
而一石粮的价格,也不过是千八百贯宝钞罢了,这还是随着宝钞的购买力回升,边疆地区的官员还好。
哪里的粮价,相对稳定,能达到朝廷定价的最高标准。而江南呢?这里可是整个大明的产粮重地,随着红薯,玉米,土豆的出现,直接导致粮价疯狂走低。
粮食便宜了,官员们以粮食计算俸禄,变相的俸禄也变低了。
方世玉提倡低物价,高收入,控制低收入高物价的出现,影响国计民生,而最后整个大明帝国,只有官员是低收入,高物价的群体。
粮食连年增产,价格一路走低,产粮重地的粮价一路跌破朝廷定制的十贯宝钞一斗米。
应天府的粮价因为人口密集,还算稳定,偏远地区,不产粮的地方,粮价最高也没有超过十七贯宝钞一斗米。
而宝钞的购买力,随着各地的粮价有所偏差,也会有不同的情景出现。
云贵地区的九品官,将米粮卖出去一半,可以获得两千贯左右的宝钞,购买力也就大致相当于一五年代的千余毛爷爷。
可应天的九品官,将一半的米粮卖出去,只能获得一千四五百贯宝钞,无形之中就少了五百贯宝钞。
当然,这些俸禄供养一个官员,那是绰绰有余了,甚至年年存粮,但官员的账目可不是这么算的。
他们既然当了官,又怎么能让高龄老母,家中娇妻,膝下子嗣去自食其力,相反,他们还要给自家的孩子,寻找社学,私塾,读书识字。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