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补充粮食的不足,而且绩酸菜的汤据说还能治“煤气中毒”,那时经常发生“煤气中毒”事情,一旦有人中了煤气老人们就让赶紧喝一碗绩酸菜的汤,具体管不管用不得而知。记得邻居黄家文生大哥有次就中了煤气,黄大妈赶紧倒一碗绩酸菜的汤,当时文生哥正上高中,那时高中生就算是很有文化的人了,那碗酸菜汤文斌哥死活不喝,说根本没有科学依据还说黄大妈没文化,当时我就觉得有文化的人和普通老百姓就是不一样说出话来文绉绉的显得很有文化,像我们这些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大人说什么都坚信不疑,根本没有任何分辩能力
当每家每户把大白菜储存好了以后就开始准备“搪炉子”安烟筒了,过去北京家庭做饭、取暖都是用“煤球炉子”,最早用的是铁皮做的“煤球炉子”,可以到处搬动,晚上睡觉前要把炉子搬到室外,第二天再重新“笼火”,“笼火”时要把炉子里没烧透的“煤核儿”捡出来继续使用。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洋炉子”,这“洋炉子”制作材料是铸铁的,炉子上面还有两三个炉圈儿一个圆火盖儿,上后方还有一个控制风力的小圆的活动闸门,闸门后方是可以安放烟筒的接口,炉子最下方还有个可以抽出来活动的铁篦子,铁篦子下方是掏炉灰的隔层,
这“洋炉子”可以固定在房间的某一地方,然后把安好的烟筒通到室外,烟筒要用细铁丝捆绑固定好,那时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伸到室外的烟筒流出的烟油子都冻成了长长的冰柱,烟筒下方地面上滴答下来的烟油子也冻成了大冰坨子,后来北京又有了“蜂窝煤”,开始老百姓都不接受“蜂窝煤”,说“蜂窝煤”笼出来的火没有“煤球”笼出来的火冲,后来也慢慢的接受了,毕竟“蜂窝煤”比“煤球”相对方便干净一些
这种“洋炉子”和“烟囱”要到日用杂品商店购买,过去这种商店门前墙上都写着“日用杂品、柳竹山货”,商店里主要供应五金电料、厨房用具、劳保用品等居家生活的日用杂品,老北京人管这种商店叫“山货屋子”,“洋炉子”要经常清理烟筒,不然煤灰容易堵塞烟道造成煤气中毒,为了防止煤气中毒,那时街道的积极分子老太太们一入冬就挨家挨户的督促检查安装“风斗”的情况,“风斗”就是房间里通风的小窗口,为了防止大风直接吹进屋子里就在窗户外面安装一个“风斗”,“风斗”制作非常简单,每户家庭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