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下场论辩三日后。
有考生举子感觉受益匪浅,所获颇丰。
也有考生举子觉得自己与这四人差距甚大,本来自信满满,但辩论完毕后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登榜的可能。
……
没多久,书生们便不再自取其辱。
辩台变成了四人答疑解惑的大讲台。
韩绛、王安石、司马光、冯京四人也意识到太过较真,打击了一些考生的自信心。
他们甚至听说。
一些觉得自己无缘登榜的考生,已经开始找差遣了。
比如:写话本、算命、说书。
这些都属于未曾及第举子再就业的热门差遣。
四人想了想,最后决定从军事、赋税、商贸、刑赏四大方面,各自写了一篇策论。
意在让考生们有一个参考。
考生们皆是大喜,谁都愿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做事。
而这时。
汴京城的商人在考生身上嗅到了商机。
他们雇佣一批老儒生。
将韩绛四人的策略及写作风格详细分析了一遍,然后整理出了一套撰写策论的法则。
所谓法则,其实就是高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