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北京城可没有集体供暖。
50年代仍使用火炕,火炕三面连着墙壁,白天放个小炕桌可在上面做功课、吃饭和取暖,晚上一家人挤着在上面睡觉。当时用煤炭点燃一个能推拉带轱辘的小地炉,将其推进炕的炉道里,不一会儿工夫整个炕及屋子就暖和了。
那时的居民住宅楼很少,大部分是平房。那时到冬天居民取暖都是煤球炉子。
在冬季来临时,各家各户用清灰重新膛炉子,准备劈柴,到煤厂买煤球。
准备烟筒,安装煤球炉子,装烟筒的时候还要注意烟筒的顺序,不能装反烟筒,冬天烧煤球,晚上封火,保证屋子晚上睡觉不冷。还要在窗户上安装风斗,防止人中煤气。
在北方,那个时候煤炭是早年城乡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放后,煤炭纳入国家统购计划,是国家管控的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私人不准经营。
于是,由征服在市区设置炭场,是计划经济时期供应城市居民生活用煤的供应点。
专门成立煤建公司,下设若干个炭场来保障供应。煤炭有东炭、西炭之分,东炭即山西大同炭,大同炭热卡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价格偏高。西炭指包头炭,这种炭热量低,但价低。
市民购炭必需有购煤证,每户每季度按时定量,定点供应(每季500斤,冬季加500斤,那时候采暖期是5个月,即每年的11月15日至来年3月15日)。
炭的品种有杨圪愣、营盘湾,统称西炭,偶尔也会来点东炭(大同炭)。
有炭厂,就有送炭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堆在炭厂供应的煤炭全是混合煤,就是块煤、面煤混在一起。
夏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