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误会荀彧之言的原因之一,除了荀彧当时的话,本身就有误导性之外。还有就是贾诩不太相信荀彧会这么简单的放弃他们的宗族利益。
因此在内心震惊之余,贾诩看向荀彧的目光又多了几分欣赏,他不禁扪心自问,换做是他,能这么果断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以往虽然经常和荀彧在天子面前交流政见,但两人私下里却没有更多接触,现在贾诩愈发觉得荀彧的确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后世总有人完全以地域论的角度认为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公,是因为曹操从许昌迁都邺城,进而把荀彧当成了颍川集团的代表,并且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荀彧是为了颍川集团的利益而死。
却全然忽视了以荀彧当时的地位,何必要为所谓的“颍川集团”去冒失去生命甚至牵连宗族的风险。就算不考虑自身安危,所谓的集团利益比得上宗族利益吗?
只以地域论说事,难免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把人当作“所谓某某集团”的傀儡。
贾诩见荀彧已经有了想法,问道:“不知文若想到的是何种手段?”
荀彧答道:“我之所想,虽不足以治本,但一时治标足矣。”
“今之郡中百石及以下,皆为本郡人士。更有甚者,约定成俗,将掌管郡中官吏任免的功曹以郡中大族轮流担任。若是二千石失察,很容易为本郡豪族所欺。是以,可将郡中功曹等官提升官秩,比二百石亦足矣。”
虽然只提升了一级官秩,但只要施行,就意味着郡国失去了对功曹的任免权。
要是换做以前,荀彧不敢提出这么激进的政策,因为朝廷威严不振,以前个别郡国的“百姓”甚至敢联合起来驱赶朝廷任命的二千石。
国相太守尚且面对如此,更不要说涉及到地方大族切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