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自然也想到了这一问题,他说道:“今之经学,为了使人修心修身,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融会贯通。昔日门学重立之时,虽也教授经典,但不足之处多矣,今于门学而言,当有一适合他们的学说以引导之!”
说罢,蔡邕对樊陵说道:“德云,原本该留德云在家中做客,但我心有所想,有意拜访郑康成。”
樊陵听了,正要识趣地告辞,却猛然听蔡邕说道:“德云可愿同去?”
“自然愿意!”樊陵应道。
而此时的郑玄正在研究什么呢?
他有感于早年间的外戚、宦官乱政,又感于近年来各地豪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起兵作乱,如今他的学说极为推崇君臣纲常。
等到事情兜兜转转来到刘辩面前时,他听着蔡邕和郑玄介绍着他们为了教育门学诸生而专门挑选编撰的经典及注解合集。
刘辩听着听着觉得很有意思,核心观点是什么?他总结为坚持皇帝陛下的领导不动摇。
刘辩感觉像是一种狭义的“科学没有国籍,但科学家有”。
同时也对百工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毫无疑问,这门“思想课”会加重门学诸生的学业压力,但刘辩还是毫不犹疑地答应了。
有了郑玄和蔡邕背书,鸿都门学接下来的发展在思想上的阻力会越来越小。有时候,刘辩觉得,当大臣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时,就已经没他什么事了。
他只需要把握好大方向就行。
譬如之前的关羽、张飞、周瑜、徐庶他们,在定下大略之后,余下的事情根本都不需刘辩多关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能力自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