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蔡邕迟疑了,难道真的是他想多了?
但樊陵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樊陵见到自己的话起了作用,当即加大了力度:“倘若我现在同伯喈说,当初我为京兆尹时修樊惠渠,心中全然是为了政绩,并无一丝造福百姓之念,难道樊惠渠就会因此不对百姓有害了吗?若伯喈当时知道吾心中所想,还会写文以记之吗?”
蔡邕迟疑了。
若是在方才,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但现在……
眼见着蔡邕陷入了沉思之中,樊陵没有再打扰。
半晌之后,蔡邕忽然说道:“次君公曾在《礼记》中记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之意,与我今日所虑,倒是颇为相合。”
“技是第一步,以技入道未尝不可,吾焉能行揠苗助长之事?”
眼见着蔡邕似乎恍然大悟,樊陵却有些不解了,他问蔡邕道:“伯喈可否为我解惑?”
蔡邕高兴地说道:“我还要谢过德云为我解惑呢!”
蔡邕继续说道:“水利、医学……百工之道,我原本一直担心此小道不足以导人向善,是以即便见到此道利国利民,但心中仍有疑虑。”
“如今德云一语惊醒梦中人,小道之外,自有大道。百工之道不足以使人内修其心、外修其身,但圣贤所传之大道足矣。”
樊陵听了,只觉得蔡邕要走火入魔了,正常人一生穷尽于经学之中,若是不得其法,亦难以得道,遑论还要将精力投入术业的百工了。
他能想到,搞教育的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