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有哪些。如果用飞机投弹轰炸,空军方面落实没有,成功的系数有多少,失败的后果会怎样,进一步的措施是什么……这些问题,纪东整整记了一页纸。为什么要问得这么细致?原因是相关的情况掌握得越详细,在作分析和决策的时候就越主动。这一点,在处理突发事件和自然灾难上尤为重要。如果相关情况掌握不全面,那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采取错误的办法,那么,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周总理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办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些情况,要尽可能想到有关的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自己在思考问题时,要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有机性、关联性,还要学会像周总理一样,要求下级养成多想、多问、多了解的习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求下级在汇报情况前,起码要先了解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已经造成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有数字的,一定要用具体数字说明),还将造
', ' ')('\n
成什么影响,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如何,等等。
(三)思考组合的最佳性——实现“1+1>”。系统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资源的整合,解决的可能是一个问题,但达到的却是一举多得、双赢甚至多赢的最佳效果。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任地方官时,遇到了一个难题:西湖很多地段因为泥沙淤积形成了沼泽,连水生作物都无法种植,使得西湖不再有往日的秀美。要想再现西湖的秀美风光,必须想办法疏浚才行。但让苏东坡感到头疼的是从湖里挖出的淤泥没地方堆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日思夜想,突然有一天,他灵光一闪,西湖那么大,绕一圈一天都走不完,那为什么不把挖出的淤泥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呢?紧接着他又想,淤泥挖出来后,西湖边上那些原本不能种植的田地,就可以种麦子,其中的收益,可以作为整治西湖的资金。这样一来,挖出来的淤泥有了去处,附近的农人增加了收益,疏浚西湖有了钱,西湖还有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通道,方便了游人,称得上是一举数得。这便是运用系统思维,产生了“1+1>”的效果。这也提示我们的领导干部,在思考问题时,不要单纯地就事论事,而要把事情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去思考:与之相关的还有哪些事情,能不能结合在一起做,能不能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而达到最佳的组合效果?
搞好结合、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3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