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了一个老将王平来制约马谡,自然不会形成上下齐心的统一行动。真正优秀的团队,每个人都是整个团队的智囊和战斗者。即便是一个普通士兵,更别说是王平了,都要对街亭之失担当责任。当马谡在决策受到掣肘时,就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笑谈了。因为中国人往往在授权时会有所疑虑,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早就在我国古代兵书上写明,诸葛亮未必不
', ' ')('\n
知。也许在那样的环境下,诸葛亮猛然觉得只有马谡能够守住街亭,可怜蜀国无大将!其实,此时派王平为主将、马谡为参谋更好一些。或者派马谡为主将,将其兵力减少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给王平辖制也是不错的行为,不要将王平和马谡合兵一处,这样马谡守住无水源、无粮源的高山,王平把手第二关,相互依托岂不更好?因为这个时候,马谡也许不会有恃无恐,将自己“置之死地”了。因为,这样授权,相反会让马谡形成叛逆心理,王平越是阻挡,越是拿诸葛亮作为令箭,马谡越是自作聪明。所以,还有一个最差的办法,就是,不将王平派为副将,就将整个权力授予马谡,让他有临时处置的权力。以上种种,恰恰注定了失去街亭这样的战役,街亭之失不在马谡,而在于诸葛亮用人失察、授权不明、授权不够。
三是没有选派更强有力的团队给马谡。在街亭之战之前,诸葛亮既无良将更无精兵,这不是诸葛亮的错,但至少也应该把坚定执行制度的兵派下去吧?仅仅两三天就军心涣散,诸葛亮每年练兵,连心理素质都没练好。让一个只会墨守成规的纸上谈兵的人带队,不是诸葛亮的错又是谁的错?
古语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对干部使用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用人一定要有正确的用人观,也需要胆识和气魄,而用才的魄力重在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一要不计个人恩怨。曹操在《青梅煮酒》中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就说明作为领导干部者要有容人之量,要能承受各种责难和抱怨,要能弃个人恩怨不顾。二要不论资排辈。要懂得“资历未必等于能力,老人未必就是能人”的道理,在用人上跳出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大胆破格起用有才干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失去了使用的“黄金期”,是一笔巨大损失。三要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