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而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士兵把守两侧,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端坐在盟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庄公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鲁庄公来到会场,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
', ' ')('\n
,正要走入盟坛时,侍从告诉曹沫只能在坛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吓得侍从后退几步,于是鲁庄公与曹沫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正准备歃血为盟,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被吓得目瞪口呆。管仲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强鲁弱,你们出兵侵略鲁国,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你说应该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说:“大夫且慢,你说怎样就怎样!”曹沫说:“那么请你归还被侵略的城池!”齐桓公连忙答应,说:“寡人马上与你立誓。”并向天指日发誓决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剑,微笑自如,遂签订盟约。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
齐国许多大臣愤愤不平,要求桓公毁约,桓公说:“寡人已经向曹沫许诺了!普通人许诺尚且能兑现,何况我这个一国之君呢?”后来,齐桓公把汶阳之地还给了鲁国。这非但没有削弱齐国的地位,诸侯看见齐国这样讲信用,言出必行,于是都信任齐国,依附于齐国。齐国也一直稳稳地占据着春秋霸主的地位。
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旺,国无诚信不稳。诚信作为一种为政之道,自古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法则,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政令信则国强,政令不信则国弱。先秦时期,商鞅为了变法而立木取信;三国时期,曹操为了令行禁止,而挥剑割发;隋文帝为了取信于民,严惩恶子,感召天下。相反,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失信丧国,背负千载骂名。实践证明,言行一致是立国之本、执政之基。言行不一,轻则误事误人,重则误党误国。列宁曾经说过:“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走向政治上的灭亡。”一个政党,如果不坚持言行一致,黑白颠倒,假大空横行,终究会被历史和人民抛弃。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曾沉痛地反思说:“那时党内、社会上普遍养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风气,这是造成苏共离心倾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不久,有人曾问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共产党与国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