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
★言出必行才是有担当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美德。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就会教育孩子们,做事情要说到做到、言出必行、一字千钧,千万不要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人们普遍认为,春秋战国虽然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十分的年代,但是当时的社会根基——精神道德还是十分高尚的。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人们有着普遍的自由,能够任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思想,所以才形成了“百家争鸣”。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就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社会里的成年男子,即匹夫之间的约定都不失信于对方,保证了乡土社会伦理的正常维持与运转。正所谓:匹夫约言,尚不失信。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至前64年在位,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在与公子纠争位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成为国君。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厉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齐桓公言出必行,即便是称霸之后也是如此。
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齐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庄公约定在柯地会盟。同时,桓公以周王之命通告宋、鲁、陈、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他们在三月朔日参加这一会盟。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将军曹沫请求一同前往。鲁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曹沫说:“我去了就会一雪前耻。”鲁庄公说:“如何雪耻?”曹沫说:“您不用担心,到时就知道了。”庄公说:“我去参加这次会盟,就如同再败了一次,如果能一雪前耻,我听你的!”于是,庄公便带曹沫一同参加会盟。
这次会盟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