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卒戍,刺之。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即注,当言戍卫不卒。)
[疏]“不卒戍者何”解云:欲言实戍,乃有不卒戍之文;欲言不戍,而经书戍卫,故执不知问。
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据言戍卫行文。)遂公意也。(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剌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剌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剌之也。(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故讳杀言剌之。不言剌公子买,但言不卒戍剌之者,起为上事剌之也。内杀大夫例,有罪不日,无罪日。外杀大夫皆时。起为,于伪反,下“为下卒”、“为晋”、“深为”、“不为”同。)
[疏]“剌之者何”解云:欲言不杀,文言剌之;欲言实杀,文不言杀,故执不知问。注“有罪”至“剌之也”解云:孟子言大夫者,天子命之辅助其政,诸侯不得专杀大夫也。然则孟子之文论有罪,故此何氏云“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也”注“内杀大”至“无罪日”解云:其有罪不日,即此文是。而不月者,与上同月故也。无罪日者,成十六年冬十二月“乙酉,剌公子偃”是也。注“外杀大夫皆时”解云:即上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下三十年“秋,卫杀其大夫元\ue406亘”之类是也。
楚人救卫。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畀者何?与也。其言畀宋人何?(据下执卫侯,言归之于京师。畀宋,必二反,与也,下同。)
[疏]“畀者何”解云:欲言是与,文不言归;欲言非与,畀者与义,故执不知问。注“据下”至“京师”解云:即下经云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是也。然则彼言归于京师,此言以畀宋人,故难之。
与使听之也。(与使听其狱也。时天王居于郑,晋文欲讨楚师,以宋王者之后,法度所存,故因假使治之。宋称人者,明听讼必师断,与其师众共之。断,丁乱反,下“当断”同。)
曹伯之罪何?甚恶也。其甚恶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曹伯数侵伐诸侯,以自广大,传曰“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是也。齐桓既没,诸侯背叛,无道者非一。晋与曹同姓,恩惠当先施,刑罚当后加,起而征之,嫌其失义,故著其甚恶者可知也。以兵得不言获者,晋文伯讨,不坐获者,故亦不责曹不死义兵。日者,喜义兵得时入。数,所角反,下“数道”同。)
[疏]注“传曰晋侯”至“是也”解云:即下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之下,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