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至也。(晋、大于宋,不序晋、而序宋者,时实晋、楚之君不至,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为遍至之辞,所以奖夫霸功而勉盛德也。江、黄附从霸者当进,不进者,方为彳扁至之辞。彳扁至,音遍,下同。)
[疏]注“江黄”至“进者”解云:怪其不称爵矣。注“方为彳扁至之辞”解云:言方为彳扁至之辞,故直以远国辞称人,若进而称爵,无以见彳扁至之义。
冬,十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说与前同。)
[疏]注“说与前同”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冬,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也”彼注云“京房易传曰:‘旱异者,旱久而不害物也。斯禄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阳虽不施,而y道独行,以成万物也’。先是比筑三台,庆牙专政之应”今此亦是僖公喜于得立,委任陪臣,不恤政事,故有此罚耳,故言说与前同。
楚人侵郑。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太平一月不雨即书,春秋乱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为异,当满一时乃书。一月书者,时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众,比致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饬过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狱四百馀人,精诚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书,善其应变改政。旱不从上发传者,著人事之备积于是。太平,音泰。饬过,音敕,下同。冤,于元反。澍,之树反。其应,应对之应,后灾祥之应皆放此。)
[疏]注“太平”至“即书”解云:正以大平之时,阴阳和调,若一用不雨,足以为异,故知然也。注“当满”至“即书”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多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是也。注“比致三年”解云: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是也。注“即能”至“澍雨”解云:皆感精符文。注“故一月即书”解云: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是也。注“不从上发传”解云: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发云“何以书?记异也”今不从其例,而又发之者,欲著人事之备积于是故也。
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据国言灭。)
[疏]注“据国言灭”解云:即庄十年“齐师灭谭”十三年“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易也。(易者,犹无守御之备。不为桓讳者,剌其不救也。易,以豉反,注同。为,于伪反。)
[疏]注“不为”至“救也”解云:决上元年二年狄灭邢、卫,皆为桓公讳,下书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