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是也。注“祭仲”至“留耳”解云:决定六年“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之属称行人也。注“执例时”者。解云:即祁犁言秋是也。而僖十九年六月“己酉,邾娄人执曾阝子用之”而书日者,彼注云“日者,鲁不能防正其女,以至于此,明当痛其女祸而自责之”然则凡执例时,而在日月下者,皆当文有解。
突归于郑。突何以名?(据忽复归于郑,俱祭仲所纳,系国称世子,不但名也。)
[疏]注“据忽”至“名也”解云:即十五年“郑世子忽复归于郑”是。
挈乎祭仲也。(挈,犹提挈也。突当国,本常言郑突,欲明祭仲从宋人命,提挈而纳之,故上系于祭仲。不系国者,使与外纳同也。时祭仲势可杀突,以除忽害而立之者,忽内未能怀保其民,外未能结款诸侯,如杀之,则宋军强乘其弱,灭郑不可救,故少辽缓之。挈,苦结反,提挈也。)
[疏]注“欲明”至“同也”解云:言与外纳同者,即系祭仲言于郑是也。言似僖二十五年“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文十四年“晋人纳接\ue27d于邾娄”之属是也。
其言归何?(据小白言入。)
[疏]注“据小白言入”解云:即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是也。
顺祭仲也。(顺其计策,与使行权,故使无恶。)
[疏]注“顺其”至“无恶”解云:下十五年传例云“归者出入无恶”故言此。
郑忽出奔卫。忽何以名?(据宋子既葬称子。)
[疏]注“据宋”至“称子”解云:僖九年三月“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巳下。“盟于葵丘”是也。若然,案彼经文,宋公御说三月卒,夏则公会宋子于葵丘,计应未葬,故注云“宋未葬不称子某者,出会诸侯,非居尸柩前,故不名也”此云“宋子既葬称子者,谓以其非居尸柩之前,故作已葬之称。而单言子,况此郑忽之父,久巳葬讫而反名,故难之。
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一辞无所贬,皆从子,夷狄进爵称子是也。忽称子,则与春秋改伯从子辞同,于成君无所贬损,故名也。名者,缘君薨有降既葬名义也,此非罪贬也。君子不夺人之亲,故使不离子行也。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