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惜之低头答,“罪民愿意。”
\n
当夜,时安夏就派人把宋惜之送去了桂城。之后,他在凌州各城辗转,参与所有书塾学堂的筹备。
\n
其实在许多事上,他是跑腿,也是主力,忙得不可开交。
\n
铁马城在风雪未尽时,兴起了书塾。
\n
南街第一次传来稚子诵《北翼千字文》清音,时安夏与一众大儒都到场庆贺。
\n
几乎是同一时刻,这股风刮向了各个刚收复的城池。
\n
青城书院的门匾尚未干透,通往桂城等地官道上除了载有粮食取暖之物,还驰过载满书箱的马车。这场席卷的文教之风,比春风更早吹绿了边城的荒芜。
\n
时安夏站在城楼上透过朗朗书声,似看见曾经胡马嘶鸣的沙场。
\n
夜寻缓步而上,见她独自玉立,便站在她身侧,“说好不再操心,你还是殚精竭虑。这世上,总有干不完的活。”
\n
她鼻尖处被冻得通红,眸色安静,“我们心里都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
\n
灯会如期而至。清朗温暖的读书声,以及一盏盏灯火点亮百姓们冰冻了近百年的心。
\n
时安夏声望更盛。
\n
除夕夜,时安夏又宴请了一回众人,同时还请了数月来奔忙在官道上的衙吏同庆。
\n
宋家也在受邀之列。
\n
宴席就摆在灯会广场上,搭了简易暖棚,广场周围还设了粥棚,供百姓取食。
\n
官民同庆,凌州秩序井然。
\n
而京城这头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萧允德几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