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出新……”
“王门正统在钱绪山,其恢宏师说,论学宗旨主阳明晚年所陈,事上磨练。”
“以‘性无体,以知为体;知无本,事物乃其实在。’立论,力陈在事上‘行著习察’,以达在认识上泯灭‘气拘物蔽’。”
“王门别宗李卓吾,独辟蹊径,开普世之说。”
“以‘抽象天理于人,人以实践明道’立论,主张人在理上格知,贴合世情。”
“朱王兼修在薛方山,取‘万物皆备于我,万物皆具于心’,‘格物穷理,先知而后行’二句,融会贯通。”
“整合朱、王,主‘务从实践’,身体力行,而后求诸本心。”
“子曰,心即本体,子曰,格物致知。”
“如此,钱绪山、李卓吾、薛方山,岂非殊途同归于朱子?”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与致、物与知,并非某一事物或学说,而是一种极致意义上的整体存在,称之为理。”
“这是朱子理一分殊的精髓所在。”
“与二程不同,朱子着重发现在理的形式之下物我一体之状态,也即是使人在理之下,达到物我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架构其本体与外在之区分,以此实现对本我的认识,对自我的超脱。”
“这便是我方才说的阳明矫枉过正!”
“如今看来,若欲推陈出新,当归于格物致知一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