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诸多问题花样百出。但有一点让李若水非常满意,那就是,工人们的积极主动性,都非常高。丝毫不亚于当年他刚刚投笔从戎那会儿,在二十九路军的军训团接触到战友们。这让他略感惊喜之余,立刻把一些练兵的方法给照搬了过来,结果效果竟好得出奇,只用了短短两个星期,就十几个年青的员工脱颖而出。
李若水也不耽搁时间,立刻让这批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积极分子们,接手了刚刚赶至出来的第二套生产设备。随着设备“轰隆隆”地开始运转,高效炸药和新式炸药包缓缓被运出车间,其余的员工大受鼓舞,学习积极性愈发高涨,没几天,第二批合格员工,也顺利毕业。
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临近几个军分区小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组团前来取经。大伙看到李若水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下了讲台后在生产设备旁指挥若定模样,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干脆给他起了个有趣的绰号,“教头”。
林教头当年训练大宋八十万禁军,李教头则训练了六家小兵工厂八百员工。后者手下弟兄比前者略少了点,却是一样的威风。
只是威风都属于表面上的,连续百余天下来,李教头又被累得脱了一层皮。
他每天在吃饭的时候,也嚼着馒头和人讨论生产问题。躺下睡不着的时候,脑子里在想生产问题,,午夜梦回,琢磨得还是生产问题。一有闲暇,还要考虑炸药配方的改良。若是忽然想起有什么地方自己还没搞懂,就干脆直接冲进实验室,边看书边琢磨。还有好几回,他天没亮就赶路去军区总部请教外国教授,然后赶回来监督日常生产。
就这样连轴转了三个多月,新式炸药研究的进展虽然不大,他却成为了军区里首屈一指的员工培训专家。
经过他亲手培训过的员工,回到各自的小兵工厂之后,立刻成了技术骨干。他们作为专业人员,又用在易县学习班的收获,来培训自己厂里的工人。如此一来,军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