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戚继光则认为,这些江南的高门大户,不堪一击,他一个百胜将军,这话讲的理直气壮。
“老赵啊,朝中有不少人反对以阶级论为治国纲常,觉得矛盾说就完全够用了。”朱翊钧说起了一种风气,士大夫们普遍对阶级论不太认可。
哪怕是自由派的林辅成,也对阶级论里一些矛盾冲突的地方,无法理解。
比如朱翊钧是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他的阶级认同是穷民苦力,这种认同和身份上的差异,就非常的矛盾,长此以往,大概就是践履之实纠正认知。
总体而言,阶级论不太好用,而当下大明的态势,矛盾说足够了。
侯于赵犹豫了下说道:“如果是大臣的话,矛盾说足够,但如果是陛下的话,臣以为还是以阶级论为纲常比较合适。”
“陛下,矛盾说虽然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但在大明当官,多数时候,都是向上负责的,矛盾说对臣工而言,绰绰有余,但陛下身居九重,下情上达,难如登天,陛下无法收到足够的信息,无法理解事情的全貌。”
“欺上瞒下是极为普遍的,即便是臣也有事情是瞒着陛下,有的时候是故意,有的时候是觉得理所当然,不必奏闻,但其实陛下很需要这些信息。”
“所以,居上位者,还是以立场去判断一些事,比较妥当。”
朱翊钧皱了下眉说道:“立场大于是非?”
“对的,立场大于是非。”侯于赵非常肯定的说道:“就像有人非要弹劾戚帅、元辅、次辅一样,事情的是非、真假,有的时候,也不是那么重要。”
朱翊钧沉默了许久,仔细思索了下侯于赵的说法,侯于赵说的是有很多道理的。
人们总是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