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工部有点恼火,太耽误事了。
朱翊钧仔细看了这羽绒内胆,和曾同亨聊了很久,前工部尚书汪道昆以病致仕,曾同亨作为从吏部左侍郎升转,皇帝详细询问了羽绒内胆、夹袄的产量、具体官厂营造进度、官厂招工人数、官舍学堂营造等等问题。
曾同亨这次入通和宫,显然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回答了陛下询问的所有问题。
朱翊钧又和曾同亨聊了下毛呢产业,曾同亨对答如流,大明的毛呢主要还是手织毛呢为主,当然不是纯手工,就是以人力为主的手动机械,比如提机、平面机等等。
乡野之间主要以纯木质人力机械为主,有少部分的铁木合制,而且多为旧式,费时费力不出工;而城里的人力机械,多为新式,主要是铁木合制,有部分纯以铁制。
只有永定毛呢厂用上了机械工坊,生产效率极高,一台升平九号,等于三百个织工,绝非夸张言语。
对于全机械工坊,曾同亨的态度和冯保的一致,有条件上就一定要上,节省出来的工时,用以减轻工坊匠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曾同亨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往往和想法南辕北辙。
“朕和文成公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司空刚刚履职,多办一点时间,就清楚为何文成公对机械工坊如此谨慎了。”朱翊钧颇有些感慨,曾同亨和当初王崇古一样的激进,相信机械可以解救世人疾苦。
作为工党,认为技术进步,更多的工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那么匠人会随着技术进步而越来越轻松。
理论上成立,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这一理论的实现。
生产技术进步、迭代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技术进步和落地、生产关系进步的过程中,匠人总是在反复的、间接性的遭受苦难。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