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第三卷写的很好,非常好的解释了大明种种现象,但陛下的斗争卷,似乎也不是完全普世。
崔世友杀死马倌,算是暴怒失手,但崔世友杀死的奴仆,不要太多。
马倌的儿子会反抗,可是这些奴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反抗、颠覆种植园经济的暴动呢?
“有斗争才有妥协,这些力役奴仆,连自己都不拿自己当人看,只想着彼此拆台,出卖别人获得利益和地位,唯自强,有新生,他们都不肯自救,指望神仙下凡吗?”朱翊钧解释了这个现象。
殷正茂和殷宗信都是《优胜劣汰论》的拥趸,他们认为汉人就是比夷人要高贵一等,而他们的所见所闻,又不断的补足了这种优胜劣汰的证据,从南洋的种种事项来看,这些夷人没有血性。
没有武器,没有体力,种植园里的奴隶是无法反抗的,在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里,看不见的大手作用下,社会的总体秩序和规则,会向着榨干这些奴隶最后一丝力气去发展。
农忙的时候两顿饭,农闲的时候一顿饭,土豆炖豆子。
活着已经是倾尽全力了,再加上海岛环境的封闭,奴隶想要反抗,很难很难。
按矛盾说而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这条铁律,在种植园精巧的制度设计下,完全失效了。
“陛下,臣倒是觉得,可能是因为宗教和阿片。”冯保提出了另外两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存在的,阻碍反抗共识诞生的工具。
宗教给了人虚妄希望,去追求那遥不可彼岸,阿片腐蚀人的身体和意志,给了短暂的虚妄极乐。
“你讲的很有道理。”朱翊钧闻言,十分确信的点了点头,肯定了冯保的想法。
绝对自由的世界,是个悲惨世界,至少在万历年间,这句话因为生产力不足,是成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